銅陵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成果新聞發布會
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 聞達
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查監測科科長 阮世榮
銅官區分局局長 瞿忠義
郊區分局局長 盛井銀
阮世榮: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受銅陵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委托,下面我就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情況和成果作簡要介紹。
一、“三調”工作背景及總體情況
全面及時準確掌握國土利用狀況和資源家底,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锻恋卣{查條例》規定,每10年開展一次全國土地調查。1984年至1997年,全國開展了第一次土地調查,通過全野外調查,基本摸清了全市土地家底,我市形成了60余幅1∶10000紙質調查成果。2007年至2009年全市開展了第二次土地調查,充分利用3S等現代化技術,建立健全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和土地變更調查更新機制。
2018年9月,國務院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全面動員并推進“三調”工作。我市在國務院及省政府統一部署下開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調”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三調”領導小組。全市1100余名調查人員,歷時3年,不畏艱辛、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以201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數據。我市“三調”采用1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及0.1和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遙感影像制作調查底圖,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創新運用“互聯網+調查”機制,全流程嚴格實行質量管控,共計匯集246301個調查圖斑,全面查清我市國土利用現狀等情況,建立覆蓋市、縣兩級國土調查數據庫?!叭{”全面落實過程質量控制要求,經過多輪次的國家及省級核查,認定我市“三調”數據成果質量真實、準確、可靠。2021年11月18日,全市“三調”成果通過省自然資源廳組織的驗收。
我市“三調”主要數據成果經市政府領導同意后,市“三調”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統計局印發了《銅陵市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二、“三調”數據成果及相關情況
堅持實事求是,千方百計“較真”,是“三調”提高數據質量的核心要求,“三調”堅守真實性這一生命線,“寧要數據的真實性,不要虛假的前后一致性”。我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及省里有關“三調”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圍繞“毫不動搖、寸步不讓、虛報嚴懲、講清原因”十六字要求,層層壓實責任,前移核查關口,加強技術培訓,運用新技術減少人為干擾。
據統計,全市轄區總面積299187.35公頃,按照“三調”分類,主要包括:耕地93470.09公頃,占31.24%;種植園用地1606.43公頃,占0.54%;林地79976.41公頃,占26.73%;草地1182.84公頃,占0.39%;濕地3092.84公頃,占1.03%;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6575.02公頃,占15.57%;交通運輸用地5593.32公頃,占1.87%;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64971.28公頃,占21.72%;其他土地2719.12公頃,占0.91%。三調主要數據成果已公開發布,詳細數據情況可查看已經發布的《銅陵市第三次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這里補充介紹兩方面情況。
(一)關于耕地調查
“三調”特別注重耕地資源調查,不僅調查了耕地數量、分布、坡度分級和構成情況,還開展了耕地細化調查、耕地資源質量分類調查評價,摸清各類耕地資源家底狀況?!叭{”查明全市耕地總面積93470.09公頃(合140.2萬畝),占全省耕地總量的1.69%。按照2019年我市常住人口134萬人計,人均耕地面積1.05畝(全省人均耕地1.36畝)。
“三調”同時發現,10年來,我市耕地凈減少2790.66公頃(41860畝),降幅為2.9% ,低于全省水平(全省耕地減少約36萬公頃,降幅為6.1 %,全國降幅為5.56%),其中流入11531.69公頃,流出14322.35公頃。
造成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國土綠化及農業結構調整。耕地共向林地流出6267.59公頃,占耕地總流出量的44%。
農業結構調整方面,主要是在原耕地上挖塘養魚蝦、種植特色農產品等,有的破壞了耕作層,有的沒有破壞。在“三調”工作中,我們對“二調”時的耕地因農業結構調整變為園地、林地、草地、坑塘水面等農用地的地塊進行了標注,其中1432.52公頃土地標注了“即可恢復”屬性,即清理后即可直接恢復耕種;6628.90公頃土地標注了“工程恢復”屬性,即清理后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才能恢復耕種。如果需要,這兩部分農用地可通過相應措施恢復為耕地。
(二)關于建設用地調查
全市建設用地總量52935.76公頃,與2009年相比,全市建設用地總量增加了825公頃,增幅1.58%,低于全省13.71%的平均增幅?!叭{”同時發現,我市也還存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的問題,全市人均建設用地395平方米,全省平均為314平方米,全市人均城鎮建設用地148平方米,全省平均為122平方米。全市人均村莊建設用地638平方米,全省平均為447平方米。全市億元GDP耗費建設用地835畝,全省平均為808畝。
“三調”數據成果全面客觀反映了我市國土利用狀況,也反映出耕地保護、生態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改進。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耕地“非糧化”,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從嚴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行為,確保完成我市規劃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要堅持節約集約,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開發利用效率,深化低效用地處置,大力推廣節地模式。
我就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答記者問
記者:請問主持人,我市“三調”與以往的調查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特點?
阮世榮:2018年,國家將土地調查調整為國土調查。這次調查,立足支撐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自然資源統一管理,查清各類國土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和邊界。和以往的土地調查相比,在調查內容、技術方法、組織模式等方面都有較大的調整和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適應新的自然資源管理要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進“多規合一”以及機構改革要求,“三調”明晰了地林草分類標準、細化了城鎮建設用地分類,并將“濕地”列為一級地類,掌握了耕地“非農化”和“非糧化”情況,還把耕地變為其他農用地的情況按管理需要進行了多種標注。
二是運用新技術,提高了調查數據精度?!叭{”在遙感、衛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等常規調查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整合了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無人機等新技術,全面采用優于1米分辨率的衛星遙感影像,我市2019年初還首次在全市域范圍內拍攝了優于0.2米的航空正射影像?!叭{”將建設用地和設施農用地圖斑的最小上圖面積標準從“二調”時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農用地圖斑從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類圖斑精度也有相應提升?!叭{”查清并匯集的調查圖斑數達246301個圖斑。
三是建立新機制,提升了調查工作效能?!叭{”全面應用“互聯網+調查”機制,通過全國統一的“國土調查云”平臺,實現了外業調查、內業核查、數據建庫等工作的上下聯動、遠程對接和實時印證。外業調查中,同步拍攝實地照片,全面反映地塊全貌、利用特征,以及拍攝坐標、方位角和時間等信息,通過云平臺實時上傳、比對、校核?!盎ヂ摼W+調查”機制的應用,有力支撐了調查效能提升。
四是堅持全程質量管控,確保調查數據真實準確?!叭{”執行分階段和分層級質量檢查自檢制度,每一階段成果檢查合格后才能轉入下一階段,只有檢查合格的數據才能建庫逐級匯交。同時,我市接受了國務院“三調”辦以及國家自然資源督察南京局對我市縣級初始調查成果、統一時點更新調查成果4輪外業實地抽樣核查和專項督察,核查組表示銅陵市做到了實事求是地調查,沒有弄虛作假。我市所有成果均順利通過核查,成果經受住了考驗。謝謝。
記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剛才介紹了10年間我市耕地減少了4萬多畝,請問我市將采取什么措施進一步嚴格耕地保護?
阮世榮:10年間我市耕地減少了4.19萬畝耕地,下降率為2.9%,低于全省的6.1%。近年來,我市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部署,開展了“大棚房”專項清理整治、違建別墅問題清查整治、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等重大專項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大力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市耕地質量也逐步提升。但是,我市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市情沒有改變,全市人均耕地1.05畝,是全省人均水平的80%。綜合考慮生態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在耕地保護方面,形勢依然嚴峻,必須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一是建立責任體系,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不折不扣地逐級落實保護目標責任制,將耕地保護措施落實到實處。
二是加強宣傳教育,提升耕地保護意識。充分利用網絡、標語和媒體,多渠道、多途徑向廣大干部群眾進行宣傳教育,提升群眾保護耕地的意識。
三是嚴格執法監察,遏制耕地違法行為。加大土地執法監察力度,從嚴控制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從嚴查處各類違法違規占用耕地或改變耕地用途行為,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
四是科學編制規劃,實行耕地用途管制。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切實把好建設項目用地預審關。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五不準”規定,盡最大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
五是嚴格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審批,規范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確保補充的耕地數量相等、質量相當。謝謝。
記者:請問銅官區作為主城區,通過三調數據的分析,它的土地利用特點是什么?
瞿忠義:感謝你的提問,“三調”銅官區共計調查10751個圖斑,總面積14503公頃,其中建設用地總面積7941公頃,占比54.8%,農用地5470.82公頃,占比37.7%,未利用地1091公頃,占比7.5%。建設用地占比在全市是最高的。
在全區的土地中,濕地為49公頃,耕地為1422公頃,園地41公頃,林地2131公頃,草地310公頃,城鎮村和工礦用地7368公頃,交通運輸用地609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480公頃,其他土地93公頃,用一句話來形容我區土地利用分布的特點,就是 “一田兩水兩山林,三城兩工路礦村” 。
記者:“三調”是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國情國力調查,也是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的基本依據。請介紹一下郊區“三調”成果的基本情況及成果應用方面的情況。
盛井銀:郊區第三次國土調查總面積57775.88公頃,包括安銅礦區辦事處及銅山鎮兩塊飛地。共調查匯集了39754個圖斑數據。
其中農用地40127.98公頃,占比為69.46%;建設用地8685.31公頃,占比為15.03%;未利用地8962.59公頃,占比為15.51%。
本次“三調”成果來之不易,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都對利用好“三調”成果和加強成果共享應用提出了要求。目前,《郊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已正式對外公布,“三調”成果將正式進入共享應用階段,我們正在積極推進如下工作:
一是推進“三調”成果支撐自然資源管理專項工作?!叭{”成果作為統一基數底圖,已經充分利用在重大工程選址、耕地保護、建設用地報批、國土空間規劃、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調查、生態修復工程、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摸排、衛片執法監察等各類涉及土地的專項工作。
二是推進“三調”成果服務政務與公眾應用。三調數據已共享給發改、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使用。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根據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差異化需求提供相應的數據成果,充分發揮“三調”成果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以國土變更調查為基礎做好“三調”成果維護更新工作,探索以應用促更新、日常維護與年度變更相結合的辦法,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調查新機制,從而保持調查成果的現勢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