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發布,一場“雙減”之戰迅速在全國打響。
今年此時,政策落地已經一周年。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近期的通報,我省的作業管理、課后服務、校外培訓監管等主要指標排名全國靠前。
這份全國靠前的“成績單”是怎么來的?學校和家庭里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家長和老師反響如何?記者日前深入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生群體進行了調查。
學校重新成為主陣地,教育提質增效
教育部日前發布的“雙減”成效調查報告顯示,在義務教育階段中,我省82.4%的學生感受到作業量比上學期減少,85.2%的學生基本能在學校完成書面作業或者大部分書面作業,這兩項數據分別高出全國 7.1個和 1.2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
“雙減”是一場持久戰,源頭治理是關鍵。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在校內“吃飽”“吃好”,才會降低學生及家長去校外尋找培訓的需求。實施“雙減”以來,我省主要通過著力提高教學質量、作業管理水平、課后服務水平,降低考試壓力以及推進德智體美勞 “五大行動”等措施,讓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
“‘雙減’剛開始時,我們發現學校越‘減’,家長越‘加’,好像要把在學校的‘損失’奪回來一樣。 ”宿州市第九中學教師吳明美對“雙減”之初家長的焦慮記憶猶新。面對這些問題,她所在的學校和地區以“精準教學,科學增效”為目標,提出“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用教學質量給家長吃“定心丸”。為了保障更多課堂都能做到提質增效,我省出臺了《關于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指導意見》,突出了學校、校長和教師主體責任。
今年暑假,淮北市濉溪路小學學生王赫明明顯感覺到暑假作業變少了,多出來的時間他和小伙伴們約著去踢球、爬山或者參加實踐活動。 “暑假活動更豐富了,孩子們運動、交往的時間也更多了。 ”王赫明的家長說。為了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我省在“雙減”實施方案的基礎上,出臺了 《關于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水平的實施意見》,明確加強作業源頭與過程管理、作業質量研究等12條創新措施?,F在,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而是在校內安排適當鞏固練習;小學其他年級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60分鐘;初中每天書面作業完成時間平均不超過90分鐘;周末、寒暑假、法定節假日控制書面作業完成時間總量。
嚴控總量和時間不代表降低作業要求,我省多地多校都把優化作業放在重要位置。為此,我省還建立起全省中小學作業設計大賽制度,把優秀作品通過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展示,進一步發揮示范輻射作用。 《安徽省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也應運而生,對各年級作業的布置進行規范,不斷提升教師作業設計、布置、批改、分析、反饋、輔導能力,同時緊扣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研制各學科作業設計指南,將作業管理納入規范辦學行為檢查、責任督學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
一年來,我省各地各校結合實際情況,圍繞作業減負,堅持“管理”和“提質”兩手抓,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合肥市形成“3+9”分學段、分學科、全覆蓋;淮北市將作業設計納入校本教研體系,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阜陽市建立作業 “雙統籌”“雙公示”“雙評價”制度,在總量上做減法,在品質上做加法;滁州市全面組織開展校內作業設計大賽,促進各地各校開展教師作業設計研討和評比。據全國 “雙減”監測平臺數據顯示,我省義務教育學校作業公示制度建立、作業時間控制達標比例均達100%。
大幅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嚴防“隱形變異”
課外培訓負擔過重、超前超標培訓、機構良莠不齊、“退費難”“卷錢跑路”……多年來,校外培訓一直是廣大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半p減”政策一經發布,省教育廳等八部門就對全省范圍內以中小學生為培訓對象的所有校外培訓機構進行了拉網式、全覆蓋的摸底排查。
“以前每到開學之初,學校門口的輔導班宣傳單鋪天蓋地,各種夸張的宣傳讓人瞠目結舌。孩子們累,家長們更累。如今,‘雙減’減去了教育過程中的眾多干擾因素,讓教育回歸本質。 ”亳州學院附屬學校教師王文感慨道。校外培訓機構特別是學科類培訓機構治理,一直是“雙減”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年來,針對校外培訓機構數量龐大、過多過濫的情況,我省不斷推進義務教育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營轉非”工作,注銷壓減一批;加大對校外培訓行為的監管力度,停業整頓一批;做好宣傳和服務,引導轉型一批;做強做優校內課后服務主陣地,市場淘汰一批。通過深入推進“四個一批”工作法,全省線上、線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實現了大幅壓減。
針對以往群眾反映較多的 “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我省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將所有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存量和增量預收費資金全部納入監管,做到校外培訓預收費“應托管、盡托管”。另一方面,強調校外培訓的公益屬性,制定了政府指導價,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
為防止學科類培訓“隱形變異”,教育廳明確界定了八類隱形變異培訓行為,部署各地建立健全隱形變異培訓排查整治機制,圍繞隱形變異培訓發生的重點區域、群體、時間開展全面排查整改,防止學科類培訓反彈變異。
寒暑假是以往學生補課培訓的旺季。今年1月,為嚴防校外培訓舊態重演,我省組織開展寒假違法違規培訓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到春季開學季,我省又開展了兩輪學科類校外培訓治理“回頭看”工作,對“已壓減”和“營轉非”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進行全面排查整治。今年暑假,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我省組織開展了2022年暑期校外培訓“監管護苗”專項行動,部署各地圍繞查處隱形變異違規培訓、防止非學科培訓惡意漲價、化解群眾“退費難”問題三項重點任務,加大治理力度,持續高壓打擊違規培訓。據教育部“雙減”成效調查報告顯示,我省線上、線下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已經分別達到100%、94.95%。
課后服務覆蓋有需要的學生,讓各方都安心
“咱孩子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原來需要在培訓機構花大價錢學習的才藝,現在放學后在學校就能學到了,讓我們家長省錢又省心!”碭山縣碭城第一小學的學生家長闞女士欣慰地告訴記者,自己上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在學校老師的輔導下,在今年的“永遠跟黨走,奮斗新征程”演講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還將代表宿州市參加全省的比賽。
2021年秋季開學,全省應開展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100%開展課后服務,實現有需要的學生全覆蓋。目前,全省120個縣區(含功能區)全部建立了經費保障機制。如蕪湖市實施政府兜底保障,由財政部門按照500元每生每年的標準撥付到校 (偏遠地區補貼標準上浮不超過20%),實現公益性課后服務全覆蓋。
記者了解到,我省各地各校都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學段要求和學校實際等情況,分年級、分層次、系統性、個性化統籌開設課后服務課程。
為了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課后服務,我省明確了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相應增加績效工資總量,專項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的分配。教師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職稱評聘、表彰獎勵和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全省16個市全部出臺課后服務參與教師和相關人員補助辦法和補助標準。截至今年3月,全省各地2021年度課后服務補助全部發放到位。
“我的家鄉在流口,茗州茶葉甲天下”“我家采了許多茶葉,我給它設計了新包裝”……休寧縣海陽第一小學在今年春季結合當地“茶鄉”的特色,在六年級學生中開展了“我為家鄉茶葉代言”活動,布置學生參加采茶勞動,了解茶葉加工的過程,動手設計茶葉包裝,學生們爭相介紹自己的作品,在勞動中增進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
“雙減”之后,我省引導各地各校全面實施德育鑄魂、智育提質、體教融合、美育熏陶、勞動促進的“五大行動”,著力構建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高質量教育體系,打通課后服務與全面發展育人的路徑。記者在合肥、阜陽、蚌埠、宣城等地的學校都看到,足球、象棋、書畫、古箏、航模等幾十種課程均納入了課后服務體系。豐富多樣的課程建設,既培養了學生特長,又彰顯了學生個性,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雙減”,絕不是為減而減,它吹響的是學校教育強勢回歸的號角。在這場規模宏大的基礎教育領域改革中,教育的初心正在回歸,教育的生態得到重塑,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向著既定方向快速壯大。(記者 陳婉婉)
時間“減”出來,孩子應當去哪?
隨著“雙減”政策的穩步推進,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一步步減輕,沒有了作業和校外培訓,孩子的課后時間回歸家庭,家長又沒有時間陪伴,“減”出來的時間,孩子要去哪里、又能做什么呢?圍繞這一問題,合肥市翡翠學校丁文進校長提出了“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新模式——學生校外成長共同體建設。
“學生校外成長共同體的建設要著力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雙減’下的家長陪伴難問題,二是沒有了校外培訓后的學生發展問題。 ”丁文進表示?;谶@兩點考慮,翡翠學校的教師在家長大力配合下,把居住相對就近的孩子編成小隊,成立校外成長共同體。成長共同體的孩子們在家長志愿者的組織下,放學后或節假日通過開展常態化的學習、課外閱讀、體育鍛煉、志愿服務、勞動實踐、探究性學習等活動,豐富課余生活,調動發展主動性,在與同伴相處、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合作、探究、創新精神,從而促進校內外的同步發展。
這個暑假,在教師的指導下,翡翠學校各班級成長共同體制定了暑期成長計劃,從內容安排到組織實施都非常明確,有每天一次的跑步、跳繩打卡,也有每周一次的閱讀分享;有齊聚一起的大蜀山探秘,也有“云”上交流的“小老師”課堂;有相約夏日送清涼的暖心行動,也有“尋找舌尖上的美味”趣味勞動比賽;有關于皮影戲起源與發展的探究之旅,也有心系生命安全的防溺水宣講;有線上必修晨讀課,也有線下網絡安全教育課……不僅充實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也讓他們有機會對感興趣的學習、科學、生活問題進行自主策劃,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共同體成員間的合作、探究能力,真正實現“雙減”不減質、成長不缺席。
丁文進認為,學生校外成長共同體的建設有效融合教育資源,健全了家庭、學校、社區協同育人機制。家、校、社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協同配合,實現校內外教育的銜接融合、同頻共進,解決了“雙減”背景下的家庭教育難點,打開了“雙減”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新局面,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今年,丁文進的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雙減”背景下小學生校外成長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研究》成功立項,他將以課題為抓手,帶領翡翠學校的老師共同研究,探索校外成長共同體建設的機制和途徑,努力實現 “雙減”背景下小學生“減負不減質,校內校外共成長”。(記者 陳婉婉)